本文为TECH2IPO/创见 原创,作者:柯基虫
“一个大四毕业生为何如此执着自己的私人航天梦想?”
在正式采访胡振宇之前,这个问题一直在我脑子里盘旋。
曾经有一个理论是这样讲的:如果你有一个创意,让你激情澎湃,特别想立刻去离职创业,在这种情况下,你最好先冷静三个月,看看三个月后你是否还有这种创业的冲动或激情。如果答案肯定的话,那么你就可以开始做了。否则,这只是一个热情的冲动而已。
对于常人来说,三个月就足以消磨掉“创业”的激情,而胡振宇已经坚持了三年了。而这时,他大学还尚未毕业。
目标:从爱好,到梦想
显然,现在身为翎客航天执行董事的胡振宇,面对过太多的媒体,已经能足够冷静地面对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了。他告诉我,从开始接触火箭至今,已经接受过不下 20 家各类媒体的采访了。
回忆了一下,在这些媒体中,基本上都是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在这次采访之前,还没有科技媒体报道过他。他告诉我,这次和TECH2IPO,还真的是第一次,同哪怕和科技沾点边的媒体坐下来聊天。
接触过的媒体,大都喜欢把精力关注在个人成长经历,他们更倾向于把我描写出一个特立独行的天才,而不是脚踏实地的实践主义者。
起初,胡振宇通过一个网络平台结识了全国各地的爱好者,那时候的胡振宇还从未接触过火箭,只是跟着其他的爱好者一起“玩”。后来,他开始号召大家组成一个团队,各自发挥所长,做一个有难度的系统火箭项目。
也就是从那时起,在我的概念中,火箭已经不是跟着其他人一起玩的爱好,而是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群体的梦想,它开始有了不同寻常的高度。
项目团队从始至终都是由胡振宇担任组长。第一期项目被叫停,第二期项目发射失败,第三期好不容易获得了校友赞助,却落得最后独自一人进行前行。
胡振宇说,一路走来,最大的变化还是心态。
心态:从梦想,到事业
2010 年,胡振宇被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录取。然而,内心对于化学、对于火箭热爱却仍然难以阻挡。在大二第一学期开学,他就通过国内一个科技爱好者聚集的论坛组建了自己的火箭科研团队。
伴随着第一个试验性项目“万户 1 号”的上马,核心人员团队组成;项目进展稳定,得到了媒体报道覆盖,拿到了第一笔来自赞助商的赞助;项目基本完成,核心团队被邀请到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进行学术交流。胡振宇现在回想起来,尽管当时并不一定是以创业的目标来做这件事,但梦想逐渐变得不仅仅是梦想,而变成了事业,而这中间的变化,很微妙。
“万户 1 号”火箭因为安全问题终止发射,“万户 2 号”火箭在点火时发动机爆炸,上千元的测试台等设备仪器一眨眼被炸毁。胡振宇心痛不已,几个月来耗费的心血付之东流。核心成员心里打了退堂鼓。
2012 年 1 月,一家赞助商拓璞电器向他们抛来了橄榄枝。
有了经费,加上之前的媒体报道,团队又加入了几名新人。第一笔 10 万元人民币现金,也是唯一一笔正式的、大额的赞助,加上赞助商提供的车床机械等,是当时胡振宇和团队所拥有的全部资产。然而,尽管造出了万户 1 号、2 号,胡振宇和团队却仍然不是一个具有申请发射火箭资质的组织。几个月后,赞助商撤资,团队搬出了 70 平米的工作室。而此时,过去充满雄心壮志的“同事”作鸟兽散,早已没有了什么所谓的“团队”。
我不能说这是一个创业团队。我们或许在爱好上相近,但我们对待整个团队,对待赞助,甚至是对待火箭科研这件事本身的看法都不一样。试想,如果你的团队有很大一部分人因为自己’得到’的太少,而闹别扭离开团队,甚至用莫须有的罪名互相指责的时候……
我不愿意打断他。作为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作为同样对某些事物拥有难以舍弃的爱好的年轻人,作为认同“应该对事业、团队负责”理念的年轻人,我实在没办法打断他。
或许,其他怀揣同样梦想的人,正是因为缺乏胡振宇所具有的这种认真、敬业和负责的态度,从而在圆梦的道路上耗尽精力,在事业的“中点”止步。
十七八岁的人,大多依靠着父母衣食住行,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而胡振宇则像我所知道的所有的少年创业者一样,因为难以抑制的梦想而自愿背负了沉重的责任,提前品尝了项目流产的辛酸,甚至人心险恶的痛苦。
以前他们要多少钱,那我就给他们多少钱,因为都是一个团队,我相信你能用资源去效率地完成目标。但我现在不会了,我会研究、关注、检查,要求他们向我负责,而不是向自己负责。现在不会像以前那样天真了,比以前会多虑很多很多。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心态上的变化。
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他几次重复了这句话:世事无常,这次失败了,继续努力就好了,靠别人不如靠自己。失败或许不是一个胡振宇喜爱的词。他会用厚积薄发来替代。
在谈到今后在寻找团队成员时,胡振宇表示会更加关注价值观,以及做事的方式是否吻合。
爱好者的想法很简单,也太简单,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等有时间再做,这样肯定不行。
对于胡振宇来说,发射火箭已经不仅仅是自己的梦,而是真正的事业。
实践:从事业,到创业
在团队分崩离析之后数月后,胡振宇在 20 多位论坛朋友的帮助下,于 2013 年 7 月 29 日在内蒙古科左后旗成功试射一枚准专业级探空火箭:起飞质量 50 公斤,发动机总冲约 16,000 N*s,最高飞行速度几乎突破音速,达 0.95 马赫。根据我们的了解,该枚火箭的各类参数均达到了国内火箭爱好者领域的最高水平。
然而,就是这样一枚准专业级别的探空火箭,仍然在申请发射的过程中历经坎坷。
谈到空管,以及官方、非官方的阻拦,胡振宇笑了起来。也许事情并不像我们非专业人士一样想的那么复杂。
“换做是你,假如那个时候你作为个体,或者爱好者团体来申请这个东西,就怨不得别人阻拦你或者不批准你。因为你根本就不是这些管理机构受理的对象。就算你有能力证明你的技术过关,但你能承担的法律和社会责任很小。”
很明显,他对于政策、制度的把握,以及对于权力与责任的理解,是非常清晰的。
从两会的政策方向来看,越来越多的政策会鼓励民营企业加入航天产业的运作中来。包括在硬件产业发达的深圳,就有这样的政策。现在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你有了注册公司,就能够以公对公的形式,和管理机构同等级地对话,和投资人,和供应商、以及公私客户同等级地对话。
团队解散后,胡振宇前往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实习,并结识了未来新团队的重要成员,严丞翊和吴晓飞。然后,他们在深圳注册了翎客航天(Link Space)技术有限公司,并有幸邀请到一位国内著名的航天领域专家作为首席顾问。
严丞翊,清华大学火箭队创始人与航天学博士生。在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航天科技硕士后,他曾作为国际火星协会在美国 “火星沙漠研究站”的指令长兼工程师、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及卫星通信系统的机械设计工程师,负责“全球中轨道卫星宽带互联网”项目的地面站系统技术设计。
吴晓飞,液体火箭爱好者,精通电系加工。自2011年起,独立研究液体火箭发动机,并先后设计出数款液体火箭发动机,对液体火箭发动机从理论设计到产品制造有丰富经验。
至此,翎客核心初现,势搏长空。
而胡振宇和他的团队所追求的,是更加高效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这不是单纯的研究,更不是单纯的梦想,而是实打实的创业。
猎鹰 1 号直径 1.7 米,猎鹰 9 号直径 3.5 米,长征 5 号新机直径 5 米。如果研发过程顺利,我们计划在 2020 年之前推出直径达 7 米的中型火箭单元。我个人很钦佩、崇拜Elon Musk的事迹,但翎客从未想过 copy SpaceX,也没有想过 copy 任何人。我们会努力走出属于中国的民营航天之路,我们会比现在的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无论来自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国内还是国外。
而胡振宇和他的团队所追求的,是更加高效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这不是单纯的研究,更不是单纯的梦想,而是实打实的创业。
未来:从起步,到无限
根据美国 Space Foundation 研究机构的报告成果,2012 年全球航天领域相关的市场规模达到了 3040 亿美元,其中卫星产业规模达达到了 1890 亿美元。
在世界范围内,也有许多私营航天科技公司成功的先例:之前 Facebook 与 Titan Aerospace 进行了一笔达 6000 万美元的交易。有消息人士透露,Facebook 很有可能购买了多架该公司生产的近地面太空无人机,用于自己旗下的太空网络信号转播项目。
而在所有的民营航天成功先例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 SpaceX 公司。SpaceX 由 Elon Musk 于 2002 年创立,4 年后获得了 NASA16 亿美元的商业合同,6 年后成功发射第一枚运载火箭猎鹰一号,之后不断获得来自 NASA、美国军方,以及各种商业合作伙伴的合同。据了解,猎鹰 9 号火箭的造价加标准发射费用仅为 5650 万美元,SpaceX 已能在价格竞争中轻松击败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对手。未来,他们还将发射全球首只可重复利用火箭。
可以说,只要私营航天公司的产能跟上,外界政策给力,以 SpaceX 为代表的私营航天业前景将更好。
虽然中国航天事业目前完全由国家掌控和运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私营航天在中国无从谈起。
《2011 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的“发展政策与措施”中有两条很值得注意:
1)加强政策法规建设。积极开展国家航天法的研究,逐步制定和完善航天活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航天产业政策,指导和规范各项航天活动,营造更加有利于航天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2)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航天活动。在国家航天政策指导下,鼓励科研机构、企业、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航天活动。
虽然政策中没有直接表露鼓励私营航天事业发展的意思,但是“营造更加有利于航天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以及“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航天活动”已经暗示出,为了顺应国际上私营航天的潮流,中国有可能逐步放宽政策,允许甚至鼓励私营航天在中国的发展。
私营航天业与众筹平台的结合也或将为双方都带来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Planetary Resources 是一家旨在开采小行星资源、进行太空探索的私营公司。他们计划在未来十余年间发射探测器寻找适合小行星,开采小行星上的自然资源,最后将所开采的原料对外出售。不要认为 PlanetaryResources 的想法是痴人说梦,他们已经有了最新的动作。2013 年 5 月 30 日,他们宣布启动 ARKYD 项目的筹资环节,该任务主要内容是发射多个小型太空望远镜,寻找合适的小行星以便下一步的开采。截止至 2013 年 7 月 1 日,ARKYD 项目已在 Kickstarter(国外知名众筹网站)上募得 150 万美元的资金,超额 50% 完成筹资目标。
翎客也有自己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根据胡振宇的透露,他们将努力把第一枚产品的发射时间缩短到 3-5 年;在 8 年内推出一整套用于发射小型商业卫星的运载平台,包括发射、入轨、回收的工作支持都将由翎客完成。
根据私人航天市场现有的市场规模,胡振宇领导的翎客航天如果发展顺利,未来的估值无疑将逾上亿美元。可以简单设想,再过数年,国家开始租用翎客航天的设备来提供军事、通讯和气象等服务,商界大亨等超富人群体开始借助翎客航天畅游太空,甚至拥有私人卫星,当成本降到一定程度,翎客航天的服务对象可能就变成了普通大众,就像乘坐飞机由奢侈消费变成日常消费一般。
谁能说“未来”不可能呢?
后记
采访结束了,我感觉在这一个多小时里,我了解到的行业形势和相关知识,比我之前花了一上午做火箭相关的功课所学到的更多。
然而最令我钦佩的,还是少年老成的胡振宇,对于创业实务的理解,以及心态上的专注和洒脱。从爱好者变为创业者,从捣鼓火药到自制探空火箭试射成功,谁能说这不是一个具有创业者基因的人呢?
我衷心希望他能招募到和自己的创业心态一致的团队成员;希望他能遇到理解他、肯定他、支持他的投资人,快速合投;希望他能够创业成功,开办一家真正的民营航天科技公司,发射自己的民营探空火箭、商业火箭、卫星,甚至是载人航天器。
而我发自内心,最真切的希望,是他能实现自己原本的航天梦想。
本文为TECH2IPO/创见 原创,作者:柯基虫。转载请注明作者、作者单位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