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自The Wrap, Indiewire
还记得美版《纸牌屋》的第一季有多受关注吗?通过用大数据分析观众喜好和一次性放出一整季剧集等方式,Netflix 不仅赢得了众多创新方面的美誉,也把自己从走下坡路的颓势中挽救了出来。作为竞争对手,亚马逊尚未决定是否要借鉴 Netflix 剧集大放送的模式,但他们早就瞄准了另一个环节进行革新:试播集(pilot)。
传统意义上的各大电视网可不是VC,不会只听一个创意就抢着掏钱出来送人。所以剧集的投资方也不敢贸然拿大笔资金出来拍片。按规矩,一部剧集想要在美国各大电视网上播出,通常先得把创意转化为实物,也就是拍一集试播集,让电视台高层看得顺眼,才有可能继续商谈、修改、进而拿到整季预订的合同。但亚马逊工作室决定采用一种全然不同的新决策系统,他们将试播集通过亚马逊的 Instant Video 平台免费放送给网民观看,然后根据观众的数量以及他们的评论反馈,来决定要不要订购整部剧集。
亚马逊的首次尝试始于去年 4 月,获得订单的两部剧集 《Alpha House》 和 《Beta》 最终并不如 Netflix 的几部剧集那样备受瞩目,但有诸如 John Goodman 和 Bill Murray 这样的演员加盟,这些剧集还是引起了好莱坞的关注——几天前亚马逊放出了又一波试播集,其阵容之强就是最好的证明。
2 月 6 日开始,美英两国的观众分别通过亚马逊平台和 LoveFilm 就可以免费看到第二轮的10部试播集,这其中包括了《X 档案》编剧 Chris Carter 的新作《The After》,《六英尺下》编剧 Jill Soloway 的新作《Transparent》,而其中最有分量的重头戏大概要算由获得过奥斯卡提名的编剧 Roman Coppola、著名演员 Jason Schwartzman 和获得过 Tony 奖的导演 Alex Timbers 三人所合作的《Mozart in the Jungle》了。
上个月,福克斯集团的主席Kevin Reilly刚刚说过他打算“绕过试播系统这个旧时代的遗物”,亚马逊的创新举措就跟着来了。短短两三天内,这些试播集已经收集到了大量观众反馈。作为第一轮吃螃蟹的人,Jill Soloway 认为她看中的正是亚马逊与其观众之间所保持的透明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亚马逊有点像 Uber 打车应用。你去机场,Uber 派车送你到了机场,然后这辆车就给人围观了。女人看到它了,女权主义者看到它了,LGBT 团体的人也看到它了。本来,如果我写了个试播集的剧本,我得指望某个站在电视网权力顶端的白人精英直男给它亮绿灯,它才有可能播放给这剧本身的目标观众看到。但现在,我的观众们已经先看上了呢。这感觉真得有那么点革命性的味道。”
在读到实时的大量剧评以后,Jill 说她悟了,“这其实就跟 Kickstarter 的作用相似,用户在那上面自己投了 10 块、20 块钱,于是就真正开始关心他们所投的那些项目了。这里也一样,那些为试播集投票、写下‘我真想看这部剧’的用户,等整部剧上线了,他们真会回来看的。这些人会觉得他们为这剧出过力,这是他们自己的剧。像这样的事情在传统的试播流程里根本不可能发生。”
不同于传统电视网,由于亚马逊本身同时兼具了制作方和分发渠道的双重角色,试播环节的创新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说这个关键流程是否有效就会决定商业盈亏的多少。况且,如果在电视剧制作上能获得成功佐证,将类似模式应用到电影产业也完全有可能。正如 Jill Soloway 所说:“在 5 千万的大制作,和 4 万块的独立电影之间,还有着一块巨大的中间地带等着亚马逊去填补呢。”
Netflix 干脆跳过了试播环节,而亚马逊则认为把试播集交给观众,然后倾听他们的想法是更互联网时代的做法。先勿论哪一家的方式更有效,至少,由这两个互联网公司所带领的创新正在给传统电视剧制作带去巨大的冲击和彻底革新的契机。